第(3/3)页 他学生前去探望时,他四肢被石砸断,双目已失、鼻翼已被削半。 得知学生来看他,要以死替他鸣冤。 他怒喝,“庸奴!国家糜烂至此,吾死不足惜! 汝若在此被害,谁辅佐陛下? 还不速去? 再不走吾便拼了这条命也要先杀汝!” 这就是大明的忠贞之士。 到死都没有怪罪皇上。 到死都在心系大明。 这个被他赶走的学生,便是史可法。 史可法的名声在后世毁誉参半。 赞他忠烈者有之,骂他毫无决断者有之。 可他终究只是个书生。 不是孙传庭,也不是卢象昇,更不是江阴的阎应元。 让他在南明那片烂泥塘里扭转战局,本就是强人所难。 但治理一地,他绝对绰绰有余。 这便是崇祯让他去湖广的原因。 至于为杨涟、左光斗等人平反…… 崇祯是真的头疼。 道理是非分明,平反理所应当。 可只要一平反,必然牵扯刚下葬不久的天启。 天启的陵墓本就因财政窘迫而草草完工,再把滔天骂名压上去…… 崇祯是真的有点于心不忍。 看了一眼窗外飘落的雪花。 思虑再三,崇祯决定还是压后再议。 先把火烧屁股的事处理完,再回头解决这份旧账。 崇祯揉了揉眉心。 “大伴,召宋应星来东暖阁。” 北京下雪了。 天启七年的第一场雪,比往年都来得晚一些。 随着雪落,寒意陡增,连加厚的棉袍都挡不住那透骨的阴冷。 小冰河期……终究还是来了。 宋应星从东暖阁出来后,立刻忙碌起来。 这次他不是去皇庄折腾土豆,而是研究三样东西。 蜂窝煤、专用炉子,还有……火炕。 这三件东西都不复杂,可组合起来的效果却让宋应星惊叹。 辽东本有火炕,但陕西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只有少数地方会建。 火炕与灶台相连,做饭时的火气会经过炕身,再由烟囱排出。 火灭后插铁板,整夜温暖。 蜂窝煤火力不猛但无烟,用来取暖再适合不过。 崇祯下令配套打造烧水壶,并由《明刊》大力宣传喝熟水的好处。 如今天寒地冻,这批已量产的炉子终于能派上用场了。 就在宋应星忙着把炉子运往全国时,京城迎来了一位从北直隶通县来的少年。 雪落在他肩头的包袱上,靴底在积雪里印下一串深深的脚印。 像他日后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一样清晰。 他的名字叫……阎应元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