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四章 影响(求订阅)-《大国舰船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啥订单,啥订货来提都没提。

    这便是没看上株江厂了,那总应该有个理由吧。

    很快理由就来了,一位国内海运公司的负责人指着临近海边的一片不毛之地说道:“你们老领导的面子我是想给,可你们也得拿出点儿诚意吧?连个船坞都没有,你们怎么造船?想要订单得让我看看你们是个多大的船坞吧?”

    好吧,株江厂忙活了这么长时间又是建厂房、又是安设备、又是提高职工待遇,钱没少花,可结果最关键的船坞却连个地基都没有。

    这哪是在造船,分明就算是挂羊头卖狗肉,骗人玩儿呢!

    邕江和西南兵工局的领导虽然没说什么,可架不住下面的人风言风语,好在温大伟的创汇业务是一个接着一个,那些风言风语的人哪怕在如何是虽说温大伟的坏话,在这一点上也得承认人家温大伟真的厉害。

    不然这些风言风语早就变成喊打喊杀了。

    可既便如此,温大伟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,毕竟船坞这东西怎么建,如何建,那是必须规划好的。

    建个小的,日后发展起来必然又要扩建或改造;要说是一步到位弄个大的,以目前株江厂的能力还达不到。

    所以温大伟的意思是建两个中型船坞,配合一个浮动的海上船坞,构建起灵活多变的造船架构。

    问题是计划很好,但需要钱。

    一个干船坞光土建费用就超过3个亿人民币,若是算上设备、配件、人工直接奔着5个亿去了。

    海上浮动船坞就更不用说了,直接翻倍。

    但这仅是资金成本,时间成本更加昂贵,建设一个干船坞的周期少说也要3年左右的时间。

    以如今株江厂的情况,要是等到3年之后在投产造船,估计还没等到船坞竣工就得整体扑街。
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现在的株江厂都是靠着国开行的贷款来维持的局面,是所以越早投产就越能早点儿拿到银行的授信,实现资金上的正向循环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