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送你们个大功-《明末:我要当皇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军队:骑兵百户所×2(伤亡过半)、长枪兵百户所×5

    王鸿泰满意的点点头,自己的军队数量现在完全是处于利滚利滚雪球的状态,这是好事。

    旗人屠夫:跟字面意思一样,你只是一个屠夫,对弱者震慑,对强者则会引来灾祸。

    效果:系统军队与鞑子作战无效果,土著明人部队士气高昂,部分地区兵源忠诚度提高,士气提高。

    王鸿泰对于勋章的效果非常满意,自己的资源点太少了,想要拉起军队,这些“老祖宗”是不可缺少的一环,总有一天要遇到。

    一夜过去,王鸿泰带着一众大明将官吃吃喝喝之后,便留下了刘清君、周先勇、王治平三人,严肃的说道:“三位,现在到了该你们出力的时候了。”

    三人齐齐跪倒在地:“任凭将军吩咐!”

    他们这帮子降官,说句不好听的,回了大明也捞不到好,现在不赶紧戴罪立功,等啥呢?

    “刘总兵,周守备,王千户,我不能给你们提供任何帮助,我接下来的几天打算席卷附近的鞑子村落,你们就带着被抓过来的汉人,组成第二支部队,由你们直辖。

    等到拉出了上万人的队伍,你们就带着鞑子的人头回去。”

    刘清君和周先勇一听这话,顿时就激动了。这是啥啊?泼天的大功啊!

    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,有一项制度是不得不提——军功制度。

    很多人都知道,明代军功制度是按人头算钱的。也叫“首功”(顾名思义,按照首级算功),但是实际上明朝一开始可不是按照首级算功的。

    有明代一开始是看表现算功的,所谓:“凡建立奇功、头功,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,妄报者治以重罪。行营、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,升赏准头功。余俱次功”。

    在永乐朱棣时期,明朝的主要还是看战斗表现的,这个听起来似乎比看人头要科学合理的多。毕竟别人杀敌,你抢人头,功劳就变成是你的了,这样似乎非常不公平。

    但是为何明朝后来坚决改成“首级”为主要衡量标准,抛弃了“看表现”呢?

    其实这都是被大明朝将领五花八门的谎报军功的方法逼出来的!瞒天过海,鸡犬升天

    在明初时期,军队里面军功的评定主要是看表现的。这一点在永乐朝,也就是朱棣时期尤为突出,为何张玉和朱能在靖难功臣里面排名靠前,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俩货作战极为勇猛,所以按照表现名列前茅也是理所当然。

    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开始可就不是这样了,一方面皇帝是深居大内不出门,天下承平日久。另一方面当时的将领实在是太能钻空子了。

    比如说明初判断军功的重要标准叫“当先”,所谓当先就是冲锋在前。

    在明初的时候,这个“当先”有两条规定:一般不能超过五个人,要有专业人员审核稽查。

    但是到了明朝中期,不仅这个审核稽查的人没了,连人数的限制也没了。经常出现数百人“当先”。

    而且将领对此都振振有词,比如说“有的人是举旗子的,有的是送装备的,有的是支援的。”甚至还有的将领说咱们是冲锋了三次,所以得算三次的军攻。(附1.)

    这种无厘头的军功滥报集大成者就是正德时期那次应州之战。那次战果至今虽然有争议,但是明朝官方认定是斩首十余级,实际战斗也不过就一天,但是最后赏赐居然高达数百人。

    这简直是在侮辱朝廷的智商,最终朝廷官员忍无可忍,从嘉靖十年开始,明朝官方宣布以“首级”论功成为主流。

    用首级论功好处众多,最明显的好处就是首级毕竟有实物证据,空口无凭,首级好歹还是靠谱的。

    然而千万不要低估明朝将领们的智商,在这方面他们的智力水平远超你的想象。你以为换成首级他们就没办法了吗?那你可就太年轻了。

    来一手无中生有,换俘献首,老乡,借你脑袋用用。甚至这句话,在后世广为流传,但凡对于明末有所了解的人,都会把这句话翻出来,当成笑话来讲
    第(2/3)页